席亮:bevictor伟德官网bevictor伟德官网教師,教授,碩士生導師,黑龍江省計算機學會網絡專委會委員和網絡安全專委會通訊委員,黑龍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學校青年創新人才,省科協評審專家、省道路運輸協會專家、市科技局評審專家、市服貿協會專家,主要從事數據挖掘、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算法及其在圖像、時序、網絡場景下異常檢測應用研究,主持教育部“春晖計劃”1項、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黑龍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1項,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242信息安全專項2項。近3年作為第一作者在中科院1區TOP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篇和中國計算機學會中文頂刊(T1類)4篇,并申請發明專利14項(3項授權,11項實審),軟著20餘項,編寫教材4部、譯著1部。
(一)捷報頻傳,碩果累累
2023年,對于席亮而言,是豐收的一年,獲批教育部“春晖計劃”項目1項,并作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連續在5個中科院1區TOP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IF=7.3)、《Knowledge-Based Systems》(IF=8.8)、《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IF=8.5)、《Information Sciences》(IF=8.1)、《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F=8.3)這些期刊都是人工智能及相關應用領域的TOP期刊,其中《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在中國計算機學會認定的“網絡與信息安全”領域期刊排名第1。此外,目前還有6篇投稿在中科院1區TOP和1篇中科院2區的論文在審。發表論文涉及深度學習、遷移學習及其在異常檢測、時序分類、智能推薦、智能制造等多個領域的應用研究,可謂是“捷報頻傳,碩果累累”。
随着ChatGPT的出現,各行各業都将目光聚集在深度學習模型的設計與應用上。席亮在幾年前就開始着眼于深度學習底層理論基礎,深入研究普适性深度學習模型并在分類、檢測、預測等多個應用場景中實踐,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除上述2023年的5篇論文外,近3年作為第一作者還在《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2021,IF=16.497)、《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2022,IF=10.6)、《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2,IF=8.0)等中科院1區TOP期刊上和《計算機學報》、《軟件學報》、《計算機研究與發展》、《電子學報》等國内計算領域高質量期刊上發表論文,目前累計JCR影響因子達到76.097。其中《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在中科院分區“計算機科學”期刊總排名第7,《計算機學報》、《軟件學報》、《計算機研究與發展》是國内公認的計算機科學領域“三大學報”,部分成果已經引起了許多國内外同行的關注。與此同時,他也受邀擔任了多個國内外頂刊的審稿專家并連續多年獲得部分期刊頒發的年度優秀審稿人獎。其論文及配套源碼詳見:https://mrxiliang.github.io/。
當談及這些成果時,席亮如數家珍般地講述着每一個成果從問題研究、文獻分析、方法提出和大量的實驗論證過程,強調在方法無效和審稿意見苛刻等困難時的堅信以及收到錄用時的喜悅之情。透過他的眼鏡,可以看到他的眼睛中迸發着光。他還表示,其實這些成果與同研究方向的同行相比,差距還不小,他會戒驕戒躁,繼續發奮圖強。
(二)深耕數學,聚焦前沿
在被問到為什麼會選擇從事人工智能這個研究領域時,席亮頗為感慨。他回憶起高考報志願時由于數學底子好而堅定選擇數學相關專業的過往。在學習各門課程的同時,他自學了大量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的相關知識,并在讀研後開始對人工智能産生濃厚的興趣。他回憶說,那時候模拟生物系統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他就從人工免疫自适應系統仿生開始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和進化計算,并幫助導師成功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排名第3)。
在2012年留校任教後,随着機器學習的降溫和深度學習的興起,結合自身在進化計算研究方面遇到瓶頸問題的思考,他又審時度勢地将目光轉移到另一個仿生思路,即人工神經網絡系統的研究,緻力于深度學習模型設計與應用實踐。特别是在作為國家公派訪問學者訪學美國期間,在經曆着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他克服種種困難,堅持做科學研究,與其合作導師Zygmunt J. Haas教授(IEEE and ACM Fellow)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關系,并将其設計的深度學習模型拓展應用到了5G和信息物理系統等領域,與Haas教授合作的關于信息物理系統深度異常檢測的論文發表在國際物聯網頂刊《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2022,IF=10.6)上。
深度學習包括多個研究分支,如:模型應用與遷移、方法理論創新、模型剪枝、模型可解釋性和安全防範等。目前,深度學習的大部分成果是以已有模型的應用為出發點展開的,而深度學習模型的底層理論、模型設計及可解釋性等方面還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問題。席亮憑借其紮實的數學基礎和敏銳的洞察力,将研究目光集中在更為枯燥、創新更難的模型設計上來,汲取機器學習的理論分析方法,研究具有普适性的深度學習模型,并在各種相關應用領域進行實踐。在沉積了幾年後,終于迎來了高水平成果的累累出現。
(三)以身示範,教書育人
席亮于2015年開始招收研究生,已經培養了26名碩士研究生和協助培養了9名博士研究生。他一向以嚴謹的科學治學态度要求學生,并親力親為與學生一起進行方法的設計、實現、實驗、實踐與論文的撰寫工作,一絲不苟地斟酌論文中的每個詞彙,以身作則地培養學生論文撰寫能力。他認為,研究生專業能力培養需要注重兩方面,在學會如何做科研的基礎上,實踐動手能力和論文撰寫能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據他的一個學生講述,席老師有個習慣,無論去哪都要背着電腦,想到問題随時就打開電腦進行記錄,并與學生讨論。他回憶說,當年有一篇投稿到《計算機學報》的論文,老師和他前前後後一共修改了近40遍,很多次都讨論或修改到淩晨,當時真是焦頭爛額,但投稿後一擊命中,讓他欣喜若狂的同時也深感到老師對治學的嚴謹态度。
在注重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同時,席亮也非常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學生打成一片,亦師亦友。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間,許多學生都面臨着居家無法返校、科研無法進行等困難。他通過打電話、聊微信、開視頻會議等多種形式與學生進行生活和學習方面的交流,并盡可能動用一切力量保障學生可以順利完成科研任務。據他的幾個學生反映,當時席老師基本上隔三差五就會單獨給他們打電話,不光聊科研,更多的是噓寒問暖唠家常,緩解他們焦慮的心态。事實證明,雖然經曆了如此嚴峻的疫情困難,但席亮的研究團隊的科研工作不僅沒有掉下來,而且還持續突破,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高水平成果。所指導的研究生大都有學校認定的A類論文的發表,多次在國家級/省級競賽中獲獎,榮獲省級優秀畢業生稱号,畢業後或就職于IT高新企業,或讀博繼續深造。
在講述了過往3年的種種經曆後,席亮也談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他深刻地認識到,雖然他主要從理論出發開展科研工作,但還欠缺具體的實踐應用落地,而沒有了實際應用為依托,這些科研成果就是無根之水。因此,他回國後就開始積極組織開展各項學術交流。2022年底,作為Program Chair,他組織了The 5th E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6G for Future Wireless Networks工作,讓學生也參與其中組織工作,讓他們開闊眼界。與此同時,他在各種交流中逐漸布局産學研合作,在克服疫情帶來的種種困難中,其研究團隊已經與哈爾濱工業大學、鄭州大學等科研機構展開科研合作,與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三醫院相關科室、中國航發哈爾濱東安發動機有限公司、賽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國創智能家電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事業單位建立了密切的産學研合作關系,并目前涉及的各項科研落地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這些實踐合作不僅拓寬了他的研究範圍,而且為學生創造了許多實踐機會,在實踐中提升科研能力,為學生以後工作或繼續深造打下了堅實基礎。席亮說,老師是學生襯托出來的,需要用心培養,青出于藍,方能形成“Win-Win”局面。作為一個旁觀者來看,他确實階段性地做到了,希望在不久的将來他的團隊能夠産出更多豐碩的科技成果和經濟價值。
後記
除了以上了解的情況外,筆者還了解到席亮還承擔着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和教研工作。在完成這些工作的基礎上,席亮作為主要帶頭人,憑借相關的科研成果協助學院申報成功了“網絡空間安全”本科專業,作為主要參與者參與學院國防特色學科建設等工作,作為骨幹支持“黑龍江省智能信息處理及應用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并完成2門本科課程、2門研究生課程的開設和大綱撰寫工作,參與網絡工程系工程認證材料的撰寫工作。席亮表示,目前他取得的這些成績,都得到了學校和學院的大力支持,他能夠為學校和學院的建設出一份力也深感榮耀。
天道酬勤,繩鋸木斷。席亮一貫認為,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隻要認真努力,就一定能找到解決方案,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件事,就一定會有回報。他會繼續帶領他的學生夥伴們,堅持之前所堅持,努力之前所努力,希望在未來取得更好的成績,培養更多高質量IT科研人才,為我校雙一流建設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