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與微電子學院課程思政實施方案(試行)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18-12-07浏覽次數:87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緊緊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強化專業課程育人導向,全面落實“課程思政”的要求,特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主線,以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格局為目标導向,深入挖掘提煉各類課程所蘊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推動“課程教學”向“課程思政”轉化、“專業教育”向“專業育人”轉化,“成才教育”向“成人教育”轉化,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本科教育全過程。

二、工作目标:

       總體目标:深入挖掘拓展學院各門課程思想政治元素,充分發揮各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全面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做好整體設計,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能力素質要求,科學合理設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提升育人能力,形成一體化的育人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具體目标:發揮專業課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隐性功能,通過其所蘊含的思想道德追求、科學精神、愛國情懷、優秀傳統文化、人格培養等内容,對大學生發揮思想價值引領作用。通過專業課在貼近學生專業、提供鮮活案例、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滲透性等方面具有的獨特優勢,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造一批充滿思政元素、發揮思政功能的專業課;推出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堂;選樹一批課程思政優秀教師;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重點在于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科學思維和邏輯思維,探索科學、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嚴謹細緻、精益求精的科學态度,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的偉大情懷,運用科學造福人類而不是毀滅人類的科學倫理等等。

       課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确的三觀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培育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勞動精神、團隊合作意識;培育學生優良的職業素養,求真務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踏實嚴謹、追求卓越等優秀品質;培育學生高尚的文明素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意識。

三、實施辦法

      1.專業課教師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主體,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其思政意識、思政素養和思政能力對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成功至關重要。要通過學習培訓提高專業課教師對專業課“思政”功能的認識,消除“思政”會沖淡專業教學的思想顧慮和誤解。提高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提高專業課教師辨别、抵制和批判錯誤思潮和言論的能力,堅定理想信念。完善“課程思政”的體制機制,健全績效考核管理。

      2.在全院範圍内“實施課程思政行動計劃”,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每門課程要結合課程特點,設計課程導論環節,強調樹立正确三觀、培育創新精神、科學精神、工匠精神、文明素養、職業素養、時政要素、社會責任感等思政内容,承擔不同的德育任務。

      3.每個專業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能力素質要求建立“課程思政”的案例庫,科學合理設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有案例應有效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專業領域内重點關注問題,切實體現“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

      4.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要實施者,強化每一位教師的立德樹人意識,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調動發揮全體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育人作用,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發展。特别關注學習困難、有心理問題傾向、家庭經濟困難等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

      5.理論教學中的專業平台課和專業方向課,每個單元的教學設計要明确體現德育内涵與元素,授課教師要結合當下經濟社會形勢與時事熱點,從育人角度闡述成長與成才關系。培育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追求真知及團隊合作意識;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生态意識。

      6.實踐教學環節中引入企業管理規範,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需要兼顧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其求真務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踏實嚴謹、追求卓越、熱愛勞動等優秀品質。授課過程中加強學生實踐報告書寫規範、代碼注釋書規範、操作程序規範等方面的培養,形成自覺遵守規則,誠實守信的良好習慣。

      7.全面實施“課間思政”行動,将學科相關的專業知識、專業曆史、專業發展中的重要節點和重要人物、國内外行業發展現狀、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與本專業相關的瓶頸問題,經過提煉與設計後,在課堂的開課前或課間與學生一起分享與探讨。培育學生高尚的文明素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8.充分發揮優秀畢業生和高年級學生的“傳幫帶”示範作用,構建宣傳典型、典型示範的交流平台,建立畢業學生和高年級學生與在校學生和低年級學生的有效溝通的學習機制,激發學習興趣與動力,提升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和專業自豪感。

      9.構建“互聯網+思政教育”教育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校園網、微信平台等媒體手段,營造“處處有德育、時時講育人”的良好氛圍。及時宣傳、推廣成功的經驗和好的做法,樹立典型,引領示範。

四、保障與激勵

      1.學院成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黨政負責人擔任組長,教學副院長擔任副組長,成員由各系、中心負責人組成,負責統籌推進全院“課程思政”工作。

      2.學院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教師将“課程思政”成果公開發表、開展“課程思政”的課題研究,對“課程思政”突出貢獻者給與獎勵,并在評職晉級、評獎、評優、學期教學質量考核和年度考評等方面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

      3.學院定期組織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經驗交流活動,有效推動“課程思政”深入開展。

      4.将“課程思政”理念融入職稱評審、職務晉升、學期教學質量考核和年度考評體系中,并貫徹落實 “師德一票否決制”。将“課程思政”納入教師教育教學評價體系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提升教學質量,在現有的教師考核、聽課評價等評價體系中增加“課程思政”的内容。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二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