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院長在軟件學院綠洲讀書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17-04-07浏覽次數:21

    對于這次讀書活動,學校尤其是我們軟件學院都非常重視。因為我們學院這些年一直追求我們的學生一定要有文化,即我們學院之前所提出的“新四化”中的有文化,我們要培養出既要有知識又要有文化的合格學生。而且,在我們的理念裡,知識和文化實際上是兩件事,并不是說你有了知識就一定有文化,所以我們學院 這些年人才培養的核心追求目标就是培養我們的學生有知識和有文化。這個讀書會對于我們學院異常重要,這次啟動會僅僅是一個開始,我們不能把它當做一個終點,要一直堅持做下去。今天到會的同學們都是骨幹,但是我更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學參加。剛才同學們介紹了自己的愛好,還有的同學說最近很少讀書,但是有讀書的願望,對此我們要鼓勵。接下來,我結合我自身的一些經曆談一談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先談談我和書的一些小故事、小花絮。我的老家在齊齊哈爾,父母都 是老師,我的父親起初是一名教語文的中學老師,後來又到了教育局成為一名科 長。在我從小到大的印象中,我有這麼幾個故事跟大家分享。第一個故事就是我 父親的書櫃,我們家住的房子實際上是個四合院,也就是一個有很多家住的大院, 當時我家裡面有一個倉房,就是放雜物的地方。我們家住的房子實際上很小,有 炕,我們家五口人當時住的很擠,雜物就得放到倉房。我爸爸有很多書,就放在 倉房。我記得是一個雙開門的書櫃。在我爸上班的時候,那個書櫃是鎖着的,但 是那個雙開門可以拽開一個縫,我們小孩的手能伸進去往外拿書。在我念書的時 候學校是半天課,不是現在的一天,有時候上午上課,有時候下午上課,剩下那 半天我們就看這些書。因為我爸是教語文的,所以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看完了四大 名著。我爸爸是研究魯迅的,魯迅的很多書我都看遍了,那個時候我就覺得看書 挺有意思。 

    第二個故事,我在家排行老二,有個比我小兩歲的弟弟。那個時候沒什麼其 它娛樂活動,給我弟弟講西遊記的故事,而且那時候我講故事是發揮自己的想象。 過很多年之後我同我弟弟再交流的時候說,那個時候我講過的大魔二魔三魔的故 事,我現在都想不起來這個在西遊記裡真實的有沒有,但是我的确給我弟弟講了 大魔二魔三魔如何,這個孫悟空如何跟這些妖魔戰鬥的故事。那麼這個故事實際 上說明了在我小的時候,書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和自由的想像。 

    第三個故事,我今天帶來兩本書。其中有一本書叫《科學發現縱橫談》,這個書的作者叫王梓坤。我在初中,也就是 78年的時候我就讀到了這本書,當時這本書也就是四五十頁,很薄的小冊子。那個時候齊齊哈爾就一個新華書店,我經常去那裡買書。我當時比較願意看的書,叫《少年科學叢書》,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這類書。我後來突然發現有這麼一本書,我就看了。這本書是談科學思維和方法的。當時我是初三,看書的一個習慣就是用筆來畫,用鉛筆、油筆、鋼筆等畫上重點,包括現在我也有這樣的習慣,在書上寫點字,劃一劃重點的,這是 我這麼多年一直的習慣。我上大學第一堂課,給我們上課的老師就是這本書的作 者王梓坤,我大學讀的是南開大學數學系,第一堂課我們上的是數學分析,我們 全系120個人大的教室,像咱們學院也有的那種四個大黑闆的大階梯教室。王梓坤當時是中科院學部委員,那時還沒有院士,給我們上的數學分析課。當時講的π。當時我就覺得數學是這樣的奇妙,所以後來這麼多年,包括現在我仍然對數學還有一種熱情,其實是從那時候埋下的這個種子,也是看這本書,後來上了這個王老師的課,點燃了我對數學以及對科學的一種向往和追求。還有意思的是,我們每年的 9月10号教師節,這個教師節恰恰就是我這個老師提議創建的,新 中國的教師節就是從 85年的 9月10号開始到現在。我是85年大學畢業。後來, 我的同學回母校寫了一篇南開記憶,其中就提到的就是王老師,得知我們畢業, 當然就是玩笑話,特意提議國務院創立了這麼一個中國的教師節。因為當時,我 們這個王老師不在南開大學了,已經是北京師範大學的校長,他就提議創建了這 麼一個教師節。所以我在很多場合提這件事兒,就是說一本書能給這樣一個少年 的心靈激活了,在你未來的世界給你點燃了一枚火把,這是書在我曾經的幼小心 靈裡起的作用。 

    我今天還拿了一本書,這本書叫《大學的聲音》,作者叫黃達人,他曾經是 中山大學的校長,而這本書是他采訪了中國大概 20多個 985院校的校長或者書 記,跟他們進行的訪談錄。我為什麼拿了這本書?這本書實際上是新的,我這個 是第二本,第一本書我送給了咱們的李校長。一次,黃達人到咱們學校來做報告, 就是這種類似的這個知行講壇的,報告講完之後,他着急要去大慶石油,即現在 的東油。然後我急急忙忙到跟前,和這個黃老師握手,說我和您神交已久,因為 他有三本書我都看過,而他談的都是關于大學教育,大學校長對學校治理的一些 想法。而這本書是我的第二本,因為那天上午的時候,我到李校長辦公室談工作, 這個黃老師給咱們學校做報告是下午,我說他的書我都看了,然後我就立馬回家 把這個我有的三本書都給李校長拿去,因為中午他們要在一起吃飯,我就送給他 了。然後,我覺得這本書很好,我又補上這本書,那這個實際上你們可以看到是 新的,而那本我看過的書已經送給了李校長,而這本書對于我的意義是什麼?我 通過看這本書,看到了我們國家現在的這些教育家們如何來思考和踐行他們認為 的好的教育理念,就是這些 985的大學校長,他們在想些什麼,他們在做些什 麼。而在我看來讀這些書的實質是在向哲人、先人們學習,這是我的第二本書。 還有一本書呢是前兩天在吳館長、劉老師的幫助下從圖書館借的,叫《藝海拾貝》, 作者叫秦牧。這個人是近代中國的一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在我很小的時候,我 讀這本書給我很深的印象,而這本書恰恰說的是文藝理論,大家想,我在初中或 者高中的時候讀這樣的書,其實是在學習他的寫作思路和方法,實際上就是書和 我之間的這種關系。 

    第四個故事就是我爸的拎包。我爸在我高中的時候,已經調到教育局當科長, 那麼他每天下班回來就帶一黑皮包的報紙,這個報紙我認為有兩個意義,一個在 班上沒時間看拿回來看,另一方面是希望給孩子們看。而每天我都會從我爸爸的 包裡翻,翻的不是吃喝,而是翻報紙看。我記得那個時候就《人民日報》、《齊齊哈爾日報》、《參考消息》,那個時候不像現在有互聯網信息量這麼。這是我通過這幾個故事,就說一個人和書的這種關系。 

    第二,我想談談關于讀書的意義,我将自己的看法與大家來分享。剛才寶鵬 書記提到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為什麼說我見了一個陌生人,從來未曾謀面的一個 人,我會對對方有一個好的印象;為什麼有的時候我們看電視,在電視上看一些 罪犯,我們說這是罪犯臉。為什麼?因為面相能反映他的内心。如果說你們生下 來的長相是由父母給你的,那是改不了的,但是你在過了多少歲之後長相實際上 是取決于你們自己的,一個人經過多少年的修煉會長成這樣。我們說大學是美容 院,高中畢業看起來很淳樸,但是念了大學四年之後,女孩都變成美女了,男孩 都變成帥哥,這是必然!大學就是要熏陶我們的氣質,所以我們叫讀書了之後氣 自華。而以前我們說為什麼要讀大學,其實大學和社會他就是不一樣,不讀大學 就是遺憾。我記得在去年 16級的家長見面會上,有個學生家長就提到這樣一件 事,說北京什麼班兩年他就可以就業,就可以上班,就可以掙多少錢,他提到一 個性價比,而我跟那位家長交流的是上大學不要談性價比,這是我們人生必然要走的一步。如果你不讀大學,你怎麼會受到書香的熏陶?怎麼會遇見這樣一些老 師呢?怎麼會遇見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所以在我們大學四年必須多讀書,讀好書。如果在大學四年我們除了專業書之外沒有讀過什麼别的書的話,我覺得你這大學就等于白念,這是我覺得讀書的意義。另外一個意義,讀書可以使我們心靜,因為大家也知道現在校外校内各種誘惑太多,我們能不能通過某種方式,使我們心真正的靜下來。經常說大學是象牙塔。象牙塔的含義是什麼?我的理解就是要修煉我們的涵養。以前我們說志當存高遠,說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都有志向要平天下,但你家都管不了又憑什麼平天下?但是之前還有兩段話叫正心和修身,那麼我們現在如果讀書,其實就在修身,其實就在正心。所以我說讀書的意義當然很多,就讓我們心靜,讓我們知道我們的大學和社會的不同,我們上大學就是要讀書的,就是要讀好書的,就是要修煉,就是要涵養心智,這是讀書的意義。 

    第三,讀書的層次。現在我們叫讀書,我們也看到很多國學讀書,這剛才有 很多同學讀白岩松的書,讀玄幻小說,讀哲學曆史,我覺得這不是最重要的,重 要的在于我們在讀。我認為讀書要有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要讀;第二個層次要 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所以我們要在讀書的過程中,要更多的思考,要想想他為 什麼要這樣說,它的内涵是什麼,它的意義是什麼;第三個層次是要總結,要寫 讀後感。我們那個年代大家經常寫日記,在日記中大家不光記錄生活中的“流水 賬”,記錄更多的是自己的一些感想。随着社會的飛速發展,一切事物的節奏也 快了起來,什麼事情都用手機解決,大家便很少落筆去記錄自己的一些感悟。但 是我還是認為寫是有必要的,寫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深入思考、總結和升華的過程, 你也可能會在原來感悟的基礎上收獲新的感悟。另外我認為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 同一個問題與不同的人交流就會有不同的收獲,今天的讀書沙龍就是一個非常好 的平台,在這裡我們可以進行高效的溝通和交流,收獲到不同的見解,拓展了自 己的視野。拿我自身舉例子,我經常會參加學術會議,如果沒有一些積累,那麼 當别人邀請你去交流的時候你會害怕,更甚之别人根本不會邀請你去交流。 

第四,我想談談“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我以前經常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我理解就是理論和實踐、讀有字書和讀無字書的關系。我們博覽群書,我們自己 也可以寫出一些東西,在日常的交流中能引用的東西也就多了。比如說《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些詞 句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都能夠得到很好的引用。在我小時候,我父親經常會在家 裡小酌,每當這個時候,他就會跟我講一些人際交往的知識,比如自己交往的朋 友怎麼樣,自己家的文化底蘊怎麼樣,另外就是一些關于教育孩子的思想,這就 是一種滿足。所以呢,讀書和實踐是分不開的,我們不僅要會讀書,而且還要多進行實踐。 

    第五,讀書的方法。讀書不僅僅要讀,而且還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我 們平時接觸最多是專業書,就比如劉老師教數據結構這門課,這門課實際上是通 過理論和實踐來學習的,既要培養自己的抽象思維也要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還 有就是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并不是所有書都需要讀的,有些書是需要精讀的, 有些書是需要泛讀的,隻要某個标題某句話對我有影響,便有意義。我們經常接 觸的是專業書,對不對?專業書怎麼讀?比如說我們有一門課,有主要教材,當 然我們還有其他的參考書。另外,看書要有選擇,為什麼說我們要精讀一些經典 著作,放棄一些沒有意義的書,廣泛涉獵一些各種類型的書?原因就是有些書可 能要看好多遍,有些書讀一遍沒發現有更深的可以挖掘的東西我們就可以把它放 到一邊了。假如我們在讀書中有一些疑問,我們要快速的去搜集有關這個問題的 資料,快速的浏覽,得到自己的看法,現在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很多資料 可以高效準确的查找出來,但是這些東西我們看過可能不會有深刻的印象,那麼

有些經典的知識便需要我們記在腦子裡,随時随地的就可以從自己的大腦中湧現 出來。所以學會速讀和精讀對于我們讀書的速度以及質量是非常有幫助的。 

    王梓坤老師在他的書裡說,說讀書要循序漸進,學習要廣博精深。其中他提 到這麼一個觀點,叫“始于精于一,終于精于博”。從一個方向開始,最後成才或 取得成績終于博。他舉了這樣的例子,有的人可能看很多書都淺嘗辄止,還有一 種人隻關注某一個特定領域,我們好多東西是觸類旁通,僅僅局限于我這個學科 的話,那你這種發展、融會貫通的能力或者其他行業領域的啟發是沒有的,所以 我們說要協調好這兩個關系。精于一終于博這兩件事都有意義,專一和廣博的關 系,我們經常說人的知識結構應該是丁字形,而不是一字形,這個世界也不是一 字型,又有深度又有廣度才好。 

    我談的最後一句話,就是希望讀書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成為我們的自 覺行動,成為伴随一生的生活方式! 

    謝謝各位同學。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