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下,為落實2015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有關精神,在教務處的支持下,軟件學院以立德樹人為基本要求,紮實推進人才培養質量工作。學院不斷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和學生考核方式方法改革進程,特别是在“結構化程序設計(C)”課程中,全面推行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實現了課堂翻轉,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時空局限,拓展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課程參與度,教師也從傳統單純授課中解放出來,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項目案例講解與開發實踐指導上來。同時,全面改革了課程考核方式,建立了新的考核體系,将階段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目标評價相結合,注重能力考核,從多角度全面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實現了引導學生在整個教學進程中持續學習的目标。
結構化程序設計(C) 是軟件工程專業、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的專業核心課,C語言是學生在本專業學習過程中學習的第一門程序設計語言,對學生程序設計體系的構建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軟件工程系主任張淑麗帶領該課程授課團隊的于波、姚登舉、郭紅、王春英、高龍等教師率先在該課程中引入O2O教學模式,2015年暑假,該課程授課團隊以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為指導,對于O2O教學模式下的課程教學目标、教學方法、考核方式、教學内容的優化、教學過程的實施、教學質量評價與改進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細緻的調研和讨論。
針對2015級軟件工程專業、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的學生,結構化程序設計(C)課程授課團隊采用了O2O教學模式,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融合,線上主要采用三種方式:一是在線自主學習:學生利用中國大學MOOC的優質在線課程(如: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蘇小紅老師的“C語言程序設計精髓”)或計蒜客的在線互動交互式編程學習平台等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二是在線自主練習:根據學習内容與進度布置相應難度的在線編程評判系統的題目,學生進行在線編程訓練;三是在線交流答疑:建立教師團隊QQ群、師生交流群等,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共享課程相關資源,并探究、讨論問題。線下主要采用四種方式:一是課堂上的讨論答疑:組織學生進行提問讨論,及時解決學生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對共性問題進行重點解答;二是課堂上重點知識總結講授:幫助引導學生完成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内化,培養學生運用程序設計知識編程解決實際問題;三是課堂上的案例教學:通過案例闡述抽象的概念、枯燥的語法、繁多的算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編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四是課堂上的“翻轉”:由學生講解個人的設計成果,展示其自主學習能力、編程能力,提升表達能力。
結構化程序設計(C)授課團隊一緻認為通過O2O混合教學模式,可以實現課堂翻轉,把課堂變成師生平等的、活躍的、雙向交流的載體,通過師生之間和學生彼此之間的多元互動,實現能力培養,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的專業素質也得到了提高,有利于職業發展。學生們感受到,通過O2O教學,更好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學以緻用”的能力。學生已由知識構建過程中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多數學生通過在線觀看視頻、網絡互動教學、在線測驗、在線編程等增強了自主學習意識、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的同時,也提升了創新意識,許多學生開發出了有創意的軟件(如:節奏斬擊者、挑戰BOSS遊戲棋等)。
結構化程序設計(C)授課團隊經過多次研讨,最終确定考核方式由“知識和記憶”的考核轉變為“過程性、能力和實踐”的考核。過程性考核(占總成績50%)側重學生自主學習情況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在線學習、在線編程實驗、課堂表現(讨論、練習、案例報告等)和出勤情況。期末考核(占總成績50%)側重學生能力的考核,内容包括:上機考試和項目實踐。上機考試的題型主要為編程題目,側重考察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實踐編程的能力;項目實踐主要考察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複雜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初步的軟件開發流程、規範。通過考核結果分析,90%以上的學生進行了有效的自主學習,80%以上的學生形成良好的程序設計的專業素養。
通過一個學期O2O混合教學模式的實施,将結構化程序設計(C)課程建設成為了以應用為背景實現知識、能力、素質一體化培養的優質課程,促進了學院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達到了真正意義上授人以‘漁’的智慧教育目标。
軟件學院敢于率先對最重要的基礎課進行“大手術”式的改革,顯示了學院對于教學方法勇于改革的決心以及教師打破傳統教學慣性的責任感。為貫徹落實第三次黨代會精神,學院将借鑒在結構化程序設計(C)課程實施O2O教學的經驗,在其他課程逐漸推行O2O教育模式,使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再上新台階。
1.中國大學MOOC的優質在線課程
2.軟件學院互動交互編程評測系統
3.學生專注地進行在線編程練習
4.學生在翻轉課堂模式下進行報告
5.在線師生交流群以及共享資料
6.學生進行在線考核
7.學院積極組織研讨會,探索O2O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