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學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就業質量提升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15-07-09浏覽次數:21

2015年度,在校黨委的正确領導下和招生就業處的具體指導下,在學院黨政領導的帶領下,通過全體教職工的齊心努力,軟件學院畢業生就業工作取得較好成績。

軟件學院2015屆畢業生共457人,綜合就業率84.3%,圓滿地完成了學院就業任務,就業質量取得新突破,80%同學去北京、上海、深圳、大連等城市工作,很多同學簽約百度、阿裡巴巴、美團網、五八同城、用友軟件、金山軟件、搜狗、奇虎360、美麗說、鳳凰網、樂視網等知名企業,其中年薪15萬以上12人,年薪10萬以上100餘人。在就業學子中湧現出張洪亮、武雲峰等就業典型,他倆都成功簽約阿裡巴巴公司,年薪19.5萬,張洪亮是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主席,他獲得三次校一等獎學金,獲得兩次ACM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黑龍江省三等獎,武雲峰是ACM協會負責人,他獲得ACM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黑龍江省二等獎和東北區三等獎各兩次,獲得藍橋杯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黑龍江省二等獎一次。

軟件學院就業質量取得新突破有多方面深層次原因:

1軟件學院明确定位,提出人才培養的目标是應用型人才而非技能型人才,是要通過專業理論與技能的學習、訓練,培養軟件研發和工程管理能力,掌握并熟練運用國際上先進的軟件開發技術和現代軟件工程規範與管理方法,可從事軟件工程項目的分析、架構、項目管理和具體開發的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是具有良好的編程能力、自覺的規範意識和團隊精神、較強的認識和運用數據庫的能力以及較好的英語閱讀與寫作能力的軟件工程師而非編碼工匠,提倡“厚基礎,寬口徑”和培養學生終身的自主學習能力。

2軟件學院以軟件産業或行業的需求目标為導向,以“質量工程”為契機,以校企合作為切入點,形成了2年基礎理論教育,1年專業知識教育,1年校企聯合實踐培養的基于校企合作的“2+1+1”軟件人才培養模式,學院以學生就業為導向,加強校企合作力度,學院領導積極與用人單位進行聯系,為學生實習和就業拓寬渠道。近年來共與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甲骨文(Oracle)公司、哈爾濱東悟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達成人才培養以及就業實踐基地的合作意向,進一步拓展了學生實踐、實訓基地。近年來軟件學院與東軟集團、北京文思海輝、青島軟件園、哈爾濱達内科技等企業合作,将學生選派到這些企業真實環境中進行實訓,增強學生實踐技能,通過“定制式”人才培養為學生就業提供了可靠保證。

3軟件學院重視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競争意識、創新意識、科技意識,努力搭建學生科技實踐活動平台,學院現有計算機協會、ACM協會、EDA協會、oracle實驗室等科技社團,各科技社團結合自身特點開展活動,在全院營造了一種濃厚的科技學術氛圍,在各指導教師的悉心指導下,軟件學院各項科技競賽取得優異成績,近幾年,軟件學院獲得ACM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藍橋杯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沙盤模拟大賽等國家級獎項10餘項,獲獎人數80餘人,獲得省級以上獎項人數200餘人,通過參加科技競賽,夯實了學生的專業基礎,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為學生的高質量就業提供了保障。

4軟件學院地處學校東區,在校園硬件條件不是很完備的情況下,學院在資金有限的條件下加強實驗室硬件設施建設,為學生上課、做實驗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學院選送專任教師到東軟集團等企業進行學習培訓,提高教師的實踐教育水平,努力打造雙師型教師,以對學生進行更好的指導。軟件學院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施本科生“導師制”,通過老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軟件學院各位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基于CDIO案例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聽課效果有了很大提高;為了提高學院的就業率和促進就業質量的提升,學院老師通過自身人脈資源為學生實習和就業提供幫助,軟件學院通過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促進了學生的高質量就業。

5軟件學院不斷推進學院文化建設,重視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科技、文體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對學生進行學業生涯和職業生涯規劃,為學生确定就業目标和方向進行指導。

在新的畢業季,軟件學院将以全新的姿态,飽滿的熱情,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相信在在校黨委的正确領導下和招生就業處的具體指導下,在學院全體教職工的齊心協力之下,軟件學院的就業工作會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李校長莅臨軟件學院Arduino大賽與選手交流

藍橋杯大使走進bevictor伟德官网

軟件學院第四屆ACM程序設計大賽合影

2014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亞洲區銅獎獲得者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