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生算是完美?什麼樣的青春才能無悔?在不同人的眼中,成功或許有着不同的定義,但可以肯定的是,用激情點燃的青春是最光彩奪目的。
陳歐(聚美優品CEO)代言的廣告中有一句經典台詞:“夢想,是注定孤獨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樣?哪怕遍體鱗傷,也要活得漂亮。”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在尋夢的路上不停地奔跑,路遇荊棘卻越挫越勇,面對輿論卻一笑而過,成功在眼前卻也不驕不躁。他,隻是一名普通的大學教授,但他卻以不抛棄、不放棄的精神感召着一代代的年輕人奮勇拼搏,以身作則,給青年學子和教師們樹立了最好的榜樣。我校青年拔尖創新人才、計算機學院李鵬教授,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着不平凡的青春,用奮勇拼搏诠釋了生命的意義。
竭盡全力勇攀高峰
“竭盡全力,挑戰世界性難題”一直是李鵬教授堅持的科研理念。身為哈理工人,他認為這正是理工大學的精神所在。李鵬教授喜歡爬山,他說,站在高山前,最先要做的是克服恐懼,然後竭盡全力地悶頭向上爬,遇到障礙想想辦法,身體到了極限咬咬牙堅持,等攀到了山頂就會發現原來令人恐懼的山峰就在腳下——那是“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成就感與喜悅感。搞科研也是一樣,在難題面前,首先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這是邁向成功的重要環節。面對強有力的對手,要冷靜客觀地分析所處态勢,不卑不亢,不因為對方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名牌大學就有所忌憚,“亮劍”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必須具備的精神,隻有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才會有不斷探索的欲望,面對挑戰,才不會懈怠、不輕言放棄。科研有時候很像戰争,不能單純冰冷地比較設施裝備、人員數量等硬指标,因為參與其中的永遠是人而不是機器,所以才會有以弱勝強,才會有星火燎原。正因如此,我國的科學技術在當今社會的各種沖擊下才能迅猛發展。李鵬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數據挖掘、網絡信息處理、自然語言處理、人工智能,其中許多項目都涉及世界性難題。目前,他作為項目負責人已完成或正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基金、科技部創新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省(廳)、市等各級縱向課題15項,累計資助金額200多萬元;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其中EI檢索15篇;獲得國家專利4項。面對種種榮譽,李鵬教授從無驕傲之心,而是保持着對科學的熱情不斷探索,“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是他一直以來堅持的科研态度。
科研是枯燥乏味的,而面對浮躁與功利,李鵬教授将汗水與熱情投入到工作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奮力攀爬,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在學習、工作之餘,李鵬教授的興趣涉獵廣泛,特别喜歡籃球、排球和唱歌。籃球獲得國家二級裁判員資格;排球帶領哈工大研究生隊從乙級首次晉級甲級;學生時期還曾是“校園十大歌手”。談及至此,李教授感慨頗多,廣泛的愛好不僅豐富了生活,增添了情趣,同時也是他工作減壓的最好方式。
務真求實鼓勵創新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這句話存在兩個要點,一是真理,二是實踐。在李鵬教授的教學理念中,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同樣重要。在例會讨論中,他要求每個人對問題必須有自己的想法和認識,對與錯并不是最重要的,即便是天馬行空的問題也不能不去思考,或人雲亦雲,隻有認真思考才能創新,隻有創新才能發現真理,隻有真理才能推動科研事業的發展,同時給自身和社會提供正能量;其次是實踐,作為計算機學院的學生,編程是自己的本分和飯碗,所以李鵬教授要求學生畢業前必須達到應用級水平,這樣才會有在社會上立足的資本。面對當前社會形勢,許多理論知識紮實的大學生卻在真正需要實踐時捉襟見肘,真正掌握一門課程,理論必須依靠實踐才能發揮其應有效應,而不僅僅是紙上談兵。同時,李鵬教授經常教育學生以我校孟大偉副校長為榜樣學習英語。英語是行走世界的通行證,我們處于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良好的學習氛圍,各方面條件都相對優越,所以對于英語的學習沒有任何借口可以推脫,雖然是理工科的學生,但把英語學好也将受益無窮。大學生是世界的領跑者,掌握着社會最高端的技術,因此整個社會的發展也主要取決于大學生的發展。對于當代中國大學生,李鵬教授認為,他們的智慧、才能、情商等各方面都很卓越,唯一缺少的就是“堅持”。在采訪中,令筆者最為動容的是關于“一萬米”的故事:在中學運動會上,當時還是初中生的李鵬教授報了一萬米長跑,整整25圈,沒有長跑經曆的他在不到五千米時就已經筋疲力竭,再無跑下去的力氣。就在打算放棄之時,父親跟在一旁鼓勵着他,他堅持着艱難地到達了終點,一頭倒下,滿嘴鮮血。天下間哪有不疼兒子的父親,此刻父親告訴他:在沒有把握完成一件事前就不要去做,但既然做了,再苦再累也要堅持做完,而且要盡自己最大努力做好。這件事一直激勵着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奮勇前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精神是他今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為中國當代“90後”大學生,李鵬教授給筆者上了一堂意義深遠的人生哲學課。人生中可能會有無數挫折,有的人或許會提前出局,有的人卻始終堅持下來。社會也遵循着優勝劣汰的法則,經過競争後留下強者,在生活中,隻有不斷的拼搏進取,才能成長為優秀的棟梁。
師恩似海,心存感恩
在采訪中,李鵬教授反複提及并着重感謝對他人生路上給予很大幫助的五個人。第一位是計算機學院的老院長喬佩利教授,博士畢業後的李鵬老師面對種種誘人的前景毅然決定來到哈理工,就是因為喬院長的真誠感動了他,“士為知己者死”,李鵬教授回顧當初,始終認為他的選擇是正确的;第二位是現任計算機學院院長陳德運教授,李鵬教授欽佩地稱贊陳院長是計算機學院科研第一人,他所取得的科研成績令青年教師們望塵莫及。李鵬老師真誠地說:“正是因為有了陳院長無私地幫助,我的努力逐步變成了成績,沒有他的指點,我的很多努力也許還隻是努力”;第三位是測通學院院長于曉洋教授——李鵬教授的博士後導師,于老師的睿智、學識以及對學生的指導藝術深深地影響着他;第四位是科技處副處長吳明陽,在2010年申請基金失敗後,是吳老師的鼓勵讓他有了堅持下去的決心;第五位是學院孫廣路教授,他跟李教授五年同窗又五年同事。李老師稱他是在科研道路上一起“爬山”的人,因為身邊有這樣的榜樣才使得他時時勉勵自己、不敢懈怠、不斷取得進步。牛頓曾說:“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李鵬教授在采訪中也未談及自己的成績,而是把功勞歸結于他人的幫助,這是怎樣的虛懷若谷。一位成功者不計較自己的得失并不代表他沒有付出努力,而是他的付出早已超越了常人所能及的範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即使沒有任何言語,在旁觀者的眼中,他的努力已經足矣。
正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李鵬教授以他不息的熱情、不滅的鬥志書寫着人生的新篇章,為未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經師易遇,人師難求,得此良師可謂一生的财富。“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李鵬教授以自身的行動給學生樹立了最好的榜樣,他鼓勵青年人勇敢嘗試一萬米長跑,在此過程中,體驗人生的酸甜苦辣,一定會有很多感悟,對日後的工作生活會有莫大的影響。人的成長總是要經曆一些事,在一路上會遇到很多人,有的人會真誠相助,也有的人投來不屑的目光,但最重要的是自己對待問題的态度。隻要堅持自己正确的路并為之不懈付出,成功便觸手可及。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隻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是否能赢得愛情,既然鐘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誠;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隻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隻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筆者以為,李鵬教授恰到好處地诠釋了汪國真這首的《熱愛生命》,他用拼搏、奮鬥與激情點燃了似火的青春。
bevictor伟德官网
附件:
轉自校園網